《微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码:11S4105B
中文名称:微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总 学 时:60时(理论60学时,实践0学时)
总 学 分:4学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微观经济学》课程为经管类本科学生的大类基础必修课程,先行课程为《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后续课程为《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微观经济学运用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社会福利达到均衡、市场失灵所示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和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熟悉为西方经济学所特有、又为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必需的一些研究和思维方法,并能将其有效地运用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使学生能够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个理性的人。在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批判性地接受应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而不是全盘否定或全盘照搬。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
1、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效用论;市场论;生产论;成本论;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2、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法相结合;
3、通过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分析来说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说明市场经济如何调节社会经济的;
4、初步用微观经济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经济实际问题;
5、学生理解生活于其间的经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世界,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个理性的人。应批判地接受应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而不是全盘否定或全盘照搬。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
表1 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目标支撑矩阵
课程编码:11S4105B
中文名称:微观经济学
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总 学 时:60时(理论60学时,实践0学时)
总 学 分:4学分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微积分)
二、课程的性质、目标和任务
《微观经济学》课程为经管类本科学生的大类基础必修课程,先行课程为《微积分》,《线性代数》等,后续课程为《宏观经济学》等课程。微观经济学运用于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理论完全不同的理论逻辑和数学模型推导,揭示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以及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居民实现满足极大化,社会福利达到均衡、市场失灵所示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和理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熟悉为西方经济学所特有、又为从事市场经济活动所必需的一些研究和思维方法,并能将其有效地运用于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社会实践中去。使学生能够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个理性的人。在运用微观经济学理论的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批判性地接受应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而不是全盘否定或全盘照搬。
三、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
1、掌握微观经济学基本理论:效用论;市场论;生产论;成本论;一般均衡论;福利经济学;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2、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方法和规范分析法相结合;
3、通过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行为分析来说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说明市场经济如何调节社会经济的;
4、初步用微观经济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经济实际问题;
5、学生理解生活于其间的经济世界是如何运转的,使学生全面地了解世界,更深入地理解社会。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一个理性的人。应批判地接受应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观点,而不是全盘否定或全盘照搬。
四、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联矩阵
表1 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目标支撑矩阵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及指标点 |
目标1 | 目标2 | 目标3 | 目标4 | 目标5 | |
毕业要求 1 |
1-1熟悉旅游管理相关现代信息管理技术,能在学习和实践中进行熟练操作 | L | L | L | L | L |
1-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人文社科基础知识 | H | H | H | M | M | |
1-3了解自然科学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 L | L | L | L | L | |
1-4熟练掌握旅游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和方法 | L | L | M | H | L | |
毕业要求 2 |
2-1具备获取和更新旅游管理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促进个人可持续发展 | L | M | M | M | L |
2-2具备将所学专业理论与知识融会贯通,灵活地综合应用于专业实务之中的基本技能 | L | H | M | M | H | |
2-3掌握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基本素质 | L | L | H | H | M | |
毕业要求 3 |
3-1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 L | L | M | L | H |
3-2掌握专业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具备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 L | H | M | M | H | |
3-3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充分了解旅游业前沿和实践发展现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健全的职业人格、强烈的职业认同感 | L | L | L | L | M | |
3-4具备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 L | L | L | L | L |
说明:表中毕业要求指标点与课程目标的支撑分别用“H(高)、M(中)、L(低)”表示。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引论(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掌握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2、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早期的微观经济学、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定与确立、发展和演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教学难点:微观经济学的前提条件,企图解决的问题
【教学内容】
1.1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1.1 西方经济学的界定
1.1.2 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和阶级属性
1.2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1.2.1 重商主义
1.2.2 古典经济学
1.2.3 新古典经济学
1.2.4 当代西方经济学
1.3 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1.3.1 意识形态上
1.3.2 资本主义市场经验总结
1.4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5 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8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本章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供给与需求,理解均衡价格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以及在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理解动态蛛网模型。
2、教学要求:掌握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均衡价格的形成、弹性理论、供求关系和弹性大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体现和作用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供求、供求定理、均衡价格,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2、教学难点:各种弹性的概念、分类及计算
【教学内容】
2.1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2.1.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2.1.2 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
2.2 需求曲线
2.2.1 需求函数
2.2.2 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2.3 供给曲线
2.3.1 供给函数
2.3.2 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2.4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2.4.1 均衡的含义
2.4.2 均衡价格的决定
2.4.3 均衡价格的变动
2.5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2.5.1 经济模型
2.5.2 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2.5.3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2.6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2.6.1 弹性的一般含义
2.6.2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
2.6.3 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
2.6.4 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2.6.5 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2.6.6 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2.6.7 弹性概念的扩大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供求定理?
2、如何计算需求弹性?
第三章 效用论(7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本章内容与第一章关于需求函数的关系、效用、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和经验依据。理解基数效用论中关于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序数效用论中关于预算线、无差异曲线及消费者均衡的一般分析。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领会效用论的分类、理解边际效用与总效用之间关系,掌握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含义。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收入—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以及相关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边际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和特征、预算约束线的含义
2、教学难点:需求曲线的推导,不同类型商品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分析
【教学内容】
3.1 效用论概述
3.1.1 效用的概念
3.1.2 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3.1.3 基数效用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概述
3.2 无差异曲线
3.2.1 关于偏好的假定
3.2.2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3.2.3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3.2.4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
3.3 预算线
3.3.1 预算线的含义
3.3.2 预算线的变动
3.4 消费者的均衡
3.5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3.5.1 价格变化:价格-消费曲线
3.5.2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3.5.3 收入变化:收入-消费曲线
3.5.4 恩格尔曲线
3.6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6.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3.6.2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6.3 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与收入效应
3.6.4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6.5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7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3.8不确定性和风险
3.8.1不确定性
3.8.2 不确定性和彩票
3.8.3 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应
3.8.4 消费者的风险态度
3.8.5 风险与保险
3.9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用基数效用论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2、消费者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第四章 生产论(7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本章内容与第二章关于供给函数的关系、厂商的行为目的是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理解生产函数的一般概念。
2、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和两种可变的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等产量线、等成本线、最优的生产要素的组合、规模报酬。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产函数、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教学内容】
4.1 厂商
4.1.1 厂商的组织形式
4.1.2 企业的本质
4.1.3 厂商的目标
4.2 生产函数
4.2.1 生产函数
4.2.2 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
4.3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4.3.1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4.3.2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4.3.3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4.3.4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4.3.5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4.4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4.4.1 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4.4.2 等产量曲线
4.4.3 边际技术替代率
4.5 等成本线
4.6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4.6.1 关于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4.6.2 关于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小化
4.6.3 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4.6.4 扩展线
4.7 规模报酬
4.8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第五章 成本论(7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成本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关于成本的各种曲线;理解掌握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及生产规模的选择。
2、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成本的性质及成本的构成; 学会运用成本理论分析企业的投资行为及其生产规模的选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的关系、短期成本曲线与长期成本去曲线变动的特征
2、教学难点:各种长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教学内容】
5.1 成本的概念
5.1.1 机会成本
5.1.2 显成本和隐成本
5.1.3 利润
5.2 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5.2.1 短期总产量曲线和短期总成本曲线关系
5.2.2 短期成本和扩展线的图形
5.3 短期成本曲线
5.3.1 短期成本的分类
5.3.2 短期成本曲线的综合图
5.3.3 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5.3.4 由总成本曲线到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
5.3.5 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5.4 长期成本曲线
5.4.1 长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总成本曲线
5.4.2 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5.5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机会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
2、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的关系;短期平均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6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短期均衡、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的获得。
2、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供给曲线背后的厂商最大化行为,了解消费者统治说法的理论基础。掌握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及特征;边际收益曲线,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教学难点:完全竞争厂商的最优产量选择和供给曲线
【教学内容】
6.1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6.2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6.2.1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6.2.2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6.2.3 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6.3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6.4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6.4.1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6.4.2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6.4.3 生产剩余
6.5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6.6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6.7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6.7.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
6.7.2 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6.7.3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6.8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6.8.1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6.8.2 消费者统计说法的理论基础
6.9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状态?
2、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6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自然垄断、纯粹寡头、差别寡头、价格歧视、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理解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长期均衡过程。
2、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与短期均衡、长期均衡的条件;了解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与需求曲线;理解古诺模型,能够比较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自然垄断、纯粹寡头、价格歧视,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长期均衡,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古诺模型,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2、教学难点:不完全竞争厂商均衡的对比
【教学内容】
7.1 垄断
7.1.1 垄断市场的条件
7.1.2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7.1.3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7.1.4 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
7.1.5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7.1.6 价格歧视
7.1.7 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
7.2 垄断竞争
7.2.1 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
7.2.2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7.2.3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7.2.4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7.2.5 垄断竞争与理想的产量
7.2.6 垄断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7.3 寡头
7.3.1 寡头市场的特征
7.3.2 古诺模型
7.3.3 斯塔克伯格模型
7.3.4 价格领导模型
7.3.5 斯威齐模型
7.3.6 寡头厂商的供给曲线
7.4 不同市场的比较
7.5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垄断厂商的收益和需求曲线的关系?
2、垄断厂商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
3、价格歧视的原因和类型?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5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边际生产力的有关重要概念,如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及其边际产量的区别,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厂商对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厂商要素需求曲线与市场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完全竞争的完整含义,掌握完全竞争厂商要素需求的原则,从要素使用的原则出发进一步认识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目标。熟练掌握不同类型厂商的要素需求原则,深刻把握边际生产率分配论的实质;掌握由厂商要素需求曲线导出市场要素需求曲线的方法;掌握要素供给的原则;熟知劳动、土地、资本三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及价格决定;了解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引致需求;VMP=MFC原则;厂商要素需求曲线;效用最大化的要素供给原则;劳动供给曲线的特征;基尼系数
2、教学难点:VMP=MFC原则;要素供给问题;效用最大化的要素供给原则;资本供给曲线
【教学内容】
8.1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8.1.1 完全竞争厂商
8.1.2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8.2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8.3 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8.4 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8.4.1 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8.4.2 要素供给原则
8.4.3 无差异曲线分析
8.4.4 要素供给问题
8.5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8.5.1 劳动和闲暇
8.5.2 劳动供给曲线
8.5.3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8.5.4 劳动的市场供给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8.6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8.6.1 土地、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
8.6.2 土地的供给曲线
8.6.3 使用土地的价格和地租的决定
8.6.4 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
8.7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8.7.1 资本和利息
8.7.2 资本的供给
8.7.3 资本市场的均衡
8.8 洛伦滋曲线和基尼系数
8.9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效用最大化的要素供给原则?
2、劳动供给曲线的特征?
第九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5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交换契约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边际转换率的基本概念;了解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
2、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和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初步了解公平、效率与社会福利函数,能有用所学知识解释福利经济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一般均衡理论、效率与公平、帕累托最优与福利
2、教学难点:一般均衡分析的三个条件
【教学内容】
9.1 一般均衡
9.1.1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9.1.2 一般均衡的存在
9.1.3 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
9.2 经济效率
9.2.1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9.2.2 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9.3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9.4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9.5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9.6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9.7 社会福利函数
9.7.1 效用可能性曲线
9.7.2 社会福利函数
9.7.3 不可能性定理
9.7.4 惯性和均衡的多样性
9.8 效率与公平
9.8.1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9.8.2 “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
9.8.3 收入再分配的具体措施
9.9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交换契约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边际转换率?
2、简述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十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5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理解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生产以及垄断的存在,都会导致市场失灵。
2、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为政府运用微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反托拉斯法;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逆向选择;公共物品的特点
2、教学难点:科斯定理;控制外部不经济的方法
【教学内容】
10.1 垄断
10.1.1 垄断与低效率
10.1.2 寻租理论
10.1.3 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10.1.4 反托斯法
10.2 外部影响
10.2.1 外部影响及其分类
10.2.2 外部影响和资源配置失当
10.2.3 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
10.2.4 科斯定理
10.3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10.3.1 排他性与竞用性
10.3.2 公共物品
10.3.3 公共资源
10.3.4 公共选择理论
10.4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10.4.1 信息、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10.4.2 信息与商品市场
10.4.3 信息与保险市场
10.4.4 信息与劳动市场
10.4.5 信息不完全和激励机制:委托—代理问题
10.4.6 信誉和信息调控
10.5 结束语
10.6 微观经济学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什么是逆向选择?
2、简述科斯定理。
六、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60 学分:4
五、课程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引论(4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掌握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理解经济学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2、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微观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早期的微观经济学、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奠定与确立、发展和演变。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西方经济学的含义,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教学难点:微观经济学的前提条件,企图解决的问题
【教学内容】
1.1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1.1.1 西方经济学的界定
1.1.2 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因素和阶级属性
1.2 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
1.2.1 重商主义
1.2.2 古典经济学
1.2.3 新古典经济学
1.2.4 当代西方经济学
1.3 西方经济学企图解决的两个问题
1.3.1 意识形态上
1.3.2 资本主义市场经验总结
1.4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1.5 怎样学习西方经济学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西方经济学?
2、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有哪些?
第二章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8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本章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供给与需求,理解均衡价格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和原理以及在分析社会经济活动中的作用。理解动态蛛网模型。
2、教学要求:掌握需求函数、供给函数、均衡价格的形成、弹性理论、供求关系和弹性大小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体现和作用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供求、供求定理、均衡价格,需求弹性的含义与弹性系数的计算、需求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2、教学难点:各种弹性的概念、分类及计算
【教学内容】
2.1 微观经济学的特点
2.1.1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
2.1.2 对微观经济学的鸟瞰
2.2 需求曲线
2.2.1 需求函数
2.2.2 需求表和需求曲线
2.3 供给曲线
2.3.1 供给函数
2.3.2 供给表和供给曲线
2.4 供求曲线的共同作用
2.4.1 均衡的含义
2.4.2 均衡价格的决定
2.4.3 均衡价格的变动
2.5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2.5.1 经济模型
2.5.2 内生变量、外生变量和参数
2.5.3 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
2.6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2.6.1 弹性的一般含义
2.6.2 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含义
2.6.3 需求的价格弹性:弧弹性
2.6.4 需求的价格弹性:点弹性
2.6.5 需求的价格弹性和厂商的销售收入
2.6.6 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的因素
2.6.7 弹性概念的扩大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供求定理?
2、如何计算需求弹性?
第三章 效用论(7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本章内容与第一章关于需求函数的关系、效用、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的概念和经验依据。理解基数效用论中关于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关系、序数效用论中关于预算线、无差异曲线及消费者均衡的一般分析。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领会效用论的分类、理解边际效用与总效用之间关系,掌握预算线和无差异曲线的含义。掌握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条件、收入—消费曲线、价格—消费曲线以及相关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边际效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和特征、预算约束线的含义
2、教学难点:需求曲线的推导,不同类型商品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分析
【教学内容】
3.1 效用论概述
3.1.1 效用的概念
3.1.2 基数效用和序数效用
3.1.3 基数效用和边际效用分析法概述
3.2 无差异曲线
3.2.1 关于偏好的假定
3.2.2 无差异曲线及其特点
3.2.3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3.2.4无差异曲线的特殊形状
3.3 预算线
3.3.1 预算线的含义
3.3.2 预算线的变动
3.4 消费者的均衡
3.5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
3.5.1 价格变化:价格-消费曲线
3.5.2 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3.5.3 收入变化:收入-消费曲线
3.5.4 恩格尔曲线
3.6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6.1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含义
3.6.2 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6.3 正常物品和低档物品的区别与收入效应
3.6.4 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6.5 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7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3.8不确定性和风险
3.8.1不确定性
3.8.2 不确定性和彩票
3.8.3 期望效用和期望值的效应
3.8.4 消费者的风险态度
3.8.5 风险与保险
3.9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用基数效用论推导消费者的需求曲线?
2、消费者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第四章 生产论(7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解本章内容与第二章关于供给函数的关系、厂商的行为目的是通过降低成本和提高产量以实现利润最大化。理解生产函数的一般概念。
2、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一种可变的生产要素和两种可变的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等产量线、等成本线、最优的生产要素的组合、规模报酬。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产函数、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教学内容】
4.1 厂商
4.1.1 厂商的组织形式
4.1.2 企业的本质
4.1.3 厂商的目标
4.2 生产函数
4.2.1 生产函数
4.2.2 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
4.3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4.3.1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4.3.2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4.3.3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4.3.4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相互之间的关系
4.3.5 短期生产的三个阶段
4.4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4.4.1 两种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
4.4.2 等产量曲线
4.4.3 边际技术替代率
4.5 等成本线
4.6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4.6.1 关于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4.6.2 关于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小化
4.6.3 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4.6.4 扩展线
4.7 规模报酬
4.8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总产量、平均产量、边际产量的变动规律及其相互关系?
2、简述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第五章 成本论(7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掌握成本及其相关的基本概念;了解关于成本的各种曲线;理解掌握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形状及生产规模的选择。
2、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成本的性质及成本的构成; 学会运用成本理论分析企业的投资行为及其生产规模的选择。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的关系、短期成本曲线与长期成本去曲线变动的特征
2、教学难点:各种长短期成本曲线的关系
【教学内容】
5.1 成本的概念
5.1.1 机会成本
5.1.2 显成本和隐成本
5.1.3 利润
5.2 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5.2.1 短期总产量曲线和短期总成本曲线关系
5.2.2 短期成本和扩展线的图形
5.3 短期成本曲线
5.3.1 短期成本的分类
5.3.2 短期成本曲线的综合图
5.3.3 短期成本变动的决定因素: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5.3.4 由总成本曲线到平均成本曲线和边际成本曲线
5.3.5 短期产量曲线与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5.4 长期成本曲线
5.4.1 长期成本函数和长期总成本曲线
5.4.2 长期平均成本函数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5.5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机会成本、显成本和隐成本?
2、短期平均成本、短期平均可变成本与短期边际成本的关系;短期平均成本与长期平均成本的关系?
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6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短期均衡、完全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的获得。
2、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供给曲线背后的厂商最大化行为,了解消费者统治说法的理论基础。掌握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及特征;边际收益曲线,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2、教学难点:完全竞争厂商的最优产量选择和供给曲线
【教学内容】
6.1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
6.2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6.2.1 完全竞争市场的条件
6.2.2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6.2.3 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
6.3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6.4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
6.4.1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6.4.2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6.4.3 生产剩余
6.5 完全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
6.6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6.7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6.7.1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供给
6.7.2 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6.7.3 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
6.8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6.8.1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
6.8.2 消费者统计说法的理论基础
6.9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完全竞争市场上厂商的短期均衡状态?
2、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如何实现的?
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6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自然垄断、纯粹寡头、差别寡头、价格歧视、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收益曲线、边际收益曲线;理解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长期均衡过程。
2、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与短期均衡、长期均衡的条件;了解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与需求曲线;理解古诺模型,能够比较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自然垄断、纯粹寡头、价格歧视,完全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长期均衡,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古诺模型,不同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2、教学难点:不完全竞争厂商均衡的对比
【教学内容】
7.1 垄断
7.1.1 垄断市场的条件
7.1.2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7.1.3 垄断厂商的短期均衡
7.1.4 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
7.1.5 垄断厂商的长期均衡
7.1.6 价格歧视
7.1.7 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
7.2 垄断竞争
7.2.1 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
7.2.2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7.2.3 垄断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7.2.4 垄断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
7.2.5 垄断竞争与理想的产量
7.2.6 垄断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
7.3 寡头
7.3.1 寡头市场的特征
7.3.2 古诺模型
7.3.3 斯塔克伯格模型
7.3.4 价格领导模型
7.3.5 斯威齐模型
7.3.6 寡头厂商的供给曲线
7.4 不同市场的比较
7.5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垄断厂商的收益和需求曲线的关系?
2、垄断厂商的价格与产量的决定?
3、价格歧视的原因和类型?
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5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要能够掌握边际生产力的有关重要概念,如边际收益产品、边际产品价值及其边际产量的区别,边际收益产品曲线与厂商对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厂商要素需求曲线与市场要素需求曲线的关系。。
2、教学要求: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完全竞争的完整含义,掌握完全竞争厂商要素需求的原则,从要素使用的原则出发进一步认识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行为目标。熟练掌握不同类型厂商的要素需求原则,深刻把握边际生产率分配论的实质;掌握由厂商要素需求曲线导出市场要素需求曲线的方法;掌握要素供给的原则;熟知劳动、土地、资本三种生产要素的供给曲线及价格决定;了解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引致需求;VMP=MFC原则;厂商要素需求曲线;效用最大化的要素供给原则;劳动供给曲线的特征;基尼系数
2、教学难点:VMP=MFC原则;要素供给问题;效用最大化的要素供给原则;资本供给曲线
【教学内容】
8.1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
8.1.1 完全竞争厂商
8.1.2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8.2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
8.3 从厂商的需求曲线到市场的需求曲线
8.4 对供给方面的概述
8.4.1 要素所有者、最大化行为和供给问题
8.4.2 要素供给原则
8.4.3 无差异曲线分析
8.4.4 要素供给问题
8.5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
8.5.1 劳动和闲暇
8.5.2 劳动供给曲线
8.5.3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8.5.4 劳动的市场供给和均衡工资的决定
8.6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
8.6.1 土地、土地供给和土地价格
8.6.2 土地的供给曲线
8.6.3 使用土地的价格和地租的决定
8.6.4 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
8.7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
8.7.1 资本和利息
8.7.2 资本的供给
8.7.3 资本市场的均衡
8.8 洛伦滋曲线和基尼系数
8.9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效用最大化的要素供给原则?
2、劳动供给曲线的特征?
第九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5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掌握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交换契约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边际转换率的基本概念;了解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
2、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帕累托最优的条件和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初步了解公平、效率与社会福利函数,能有用所学知识解释福利经济现象。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一般均衡理论、效率与公平、帕累托最优与福利
2、教学难点:一般均衡分析的三个条件
【教学内容】
9.1 一般均衡
9.1.1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9.1.2 一般均衡的存在
9.1.3 实现一般均衡的“试探过程”
9.2 经济效率
9.2.1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9.2.2 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9.3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9.4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9.5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
9.6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
9.7 社会福利函数
9.7.1 效用可能性曲线
9.7.2 社会福利函数
9.7.3 不可能性定理
9.7.4 惯性和均衡的多样性
9.8 效率与公平
9.8.1 效率与公平的矛盾
9.8.2 “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
9.8.3 收入再分配的具体措施
9.9 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一般均衡、帕累托最优、交换契约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边际转换率?
2、简述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模型。
第十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5学时)
【教学目标与要求】
1、教学目标:了理解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由于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公共物品的生产以及垄断的存在,都会导致市场失灵。
2、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市场机制并不能自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为政府运用微观经济政策干预经济运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反托拉斯法;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逆向选择;公共物品的特点
2、教学难点:科斯定理;控制外部不经济的方法
【教学内容】
10.1 垄断
10.1.1 垄断与低效率
10.1.2 寻租理论
10.1.3 对垄断的公共管制
10.1.4 反托斯法
10.2 外部影响
10.2.1 外部影响及其分类
10.2.2 外部影响和资源配置失当
10.2.3 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
10.2.4 科斯定理
10.3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10.3.1 排他性与竞用性
10.3.2 公共物品
10.3.3 公共资源
10.3.4 公共选择理论
10.4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10.4.1 信息、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
10.4.2 信息与商品市场
10.4.3 信息与保险市场
10.4.4 信息与劳动市场
10.4.5 信息不完全和激励机制:委托—代理问题
10.4.6 信誉和信息调控
10.5 结束语
10.6 微观经济学结束语
【本章思考题】
1、什么是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什么是逆向选择?
2、简述科斯定理。
六、教学学时分配建议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时数分配表
总学时:60 学分:4
章节 | 主要内容(章节标题) | 学时 | 各环节学时分分配 | 备注 | |||
讲授 | 实验 | 实践 | 讨论、习题课等 | ||||
第一章 | 引论 | 4 | 4 | ||||
第二章 | 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 | 8 | 7 | 1 | |||
第三章 | 效用论 | 7 | 7 | ||||
第四章 | 生产论 | 7 | 7 | ||||
第五章 | 成本论 | 7 | 7 | ||||
第六章 | 完全竞争市场 | 6 | 6 | ||||
第七章 | 不完全竞争的市场 | 6 | 6 | ||||
第八章 | 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 | 5 | 5 | ||||
第九章 |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 | 5 | 5 | ||||
第十章 |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 | 5 | 5 |
七、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鉴于本课程抽象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方式应以“讲授法”和“泛问答法”为主。讲授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传授大量的知识,泛问答法(即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面对全体学生提问题)可以代替一般课程教学中的研讨法,又可节约时间并达到全体参与的效果。又鉴于本课程与市场经济社会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广泛地运用“例证法”(即在讲授过程中用学生熟悉的社会现实做例证,从正面或反面来证实或证伪《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
本课程教学的方法建议:(1)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本课程的习题、作业等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工作要放在课堂上完成。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例题”的方式讲解,可以“问答”的方式巩固,可以“辅导”的方式解疑,等等。(2)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文化旅游系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做到教学语言通俗化、教学内容趣味化、教学方式多样化,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同一个原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语言、内容和方式等各方面考虑不同学生的可接受信息。
八、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使用教材: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参考书目:
1、《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2、曼昆,梁小民. 经济学原理:第6版. 微观经济学分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金圣才.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版).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4、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第十六版. 华夏出版社, 1999.
5、杨小凯. 经济学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为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结构计分制。
1、平时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上课考勤占到总成绩的5%;回答问题及课堂团队讨论情况占总成绩15%;作业质量情况占总成绩20%。平时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2、期末考核方式。学期末采用闭卷考核方式,占到总成绩的60%,采用百分制。卷面分55分及以上计算平时成绩,低于55分最终成绩为卷面成绩。
制 订:文化旅游系(院、部) 教研室:旅游管理教研室
执笔人:董洁芳 审订人:闫静
鉴于本课程抽象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教学方式应以“讲授法”和“泛问答法”为主。讲授法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传授大量的知识,泛问答法(即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面对全体学生提问题)可以代替一般课程教学中的研讨法,又可节约时间并达到全体参与的效果。又鉴于本课程与市场经济社会联系非常密切,所以在教学中还要广泛地运用“例证法”(即在讲授过程中用学生熟悉的社会现实做例证,从正面或反面来证实或证伪《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理论。
本课程教学的方法建议:(1)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兴趣,本课程的习题、作业等有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工作要放在课堂上完成。形式可以多样化,可以“例题”的方式讲解,可以“问答”的方式巩固,可以“辅导”的方式解疑,等等。(2)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为文化旅游系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因此一定要做到教学语言通俗化、教学内容趣味化、教学方式多样化,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能从不同角度理解同一个原理。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从语言、内容和方式等各方面考虑不同学生的可接受信息。
八、教材与学习资源建议
使用教材: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西方经济学》(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参考书目:
1、《西方经济学》编写组,西方经济学(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2.
2、曼昆,梁小民. 经济学原理:第6版. 微观经济学分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3、金圣才. 平狄克微观经济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6版). 中国石化出版社,2008.。
4、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第十六版. 华夏出版社, 1999.
5、杨小凯. 经济学原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
九、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建议
本课程的考核方法为考试,成绩评定采用结构计分制。
1、平时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其中:上课考勤占到总成绩的5%;回答问题及课堂团队讨论情况占总成绩15%;作业质量情况占总成绩20%。平时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
2、期末考核方式。学期末采用闭卷考核方式,占到总成绩的60%,采用百分制。卷面分55分及以上计算平时成绩,低于55分最终成绩为卷面成绩。
制 订:文化旅游系(院、部) 教研室:旅游管理教研室
执笔人:董洁芳 审订人:闫静